最近小编在微博上无意中看了一部来自FIRST青年电影展“FIRST短片季”的首映影片,由蔡成杰执导《The Double》。
这是一部带有实验性质的短片,导演采用类似舞台剧的创作形式,展现人性的矛盾与复杂。
剧中每个角色,都有两个人:一个的名字是“善”,另一个的名字是“恶”,既纠结又对抗。
短片的开头,女主角“善”带着亲切温和的笑容在街头拉着小提琴,“恶”在一旁一脸厌烦和疲倦。
忽然旁边一阵噪音传来,女主角“恶”表现得厌恶地捂着耳朵,甚至忍不住过去指责不怎么会拉琴的小女孩,却被女主角“善”阻止,并细心指导小女孩。
此时,一位老人昏迷倒地,路过的人们都纷纷展现出他们各自不同的“善”与“恶”:停下驻目的大妈被自己的“恶”强行拉走;打算打电话求救的小哥被自己的“恶”阻止并扬长而去;想蹲下查看老师伤势的女孩被自己的“恶”训斥了一顿,甚至还与倒地的老人合了个影。
女主角跟这些路人不同的是,她毫不犹豫地冲了过去,“恶”试图阻止她,占据主要力量的“善”用力甩开了“恶”,不顾可能会被讹钱的后果,救起了老人。
随后场景转到医院,坐在病床上的老人也有着矛盾的两面——“善”的一面对女主角充满感激之意,而“恶”的一面却一口咬定是女主角伤害了她。
老人的儿子更是冷酷无情地向身无分文的女主角索赔,甚至抢走了她唯一的小提琴,而他“善”的一面也是全片中力量最为薄弱的,换句话说,他几乎是没有太多的犹豫就直接选择了“恶”。
短片的最后,遭受了一系列打击的女主角显然也已对这个世界感到心灰意冷,虽然在作恶的那一刻仍有犹豫,可跟影片开头的她已截然不同,她很快地妥协了,跟着自身越来越强大的“恶”消失在雨夜当中。
影片里曾经出现过三个小女孩,小编觉得导演通过这三个小女孩想表达的正是“性本善”被现实的黑暗慢慢扭转的过程:
影片开头拉小提琴的小女孩1,被女主角“善”的亲切和温暖所包围着,所以她一直都是一个人,代表着纯真、唯一的“善”;
片尾穿雨衣的小女孩2原本也是一个人,却在遭遇到被女主角欺骗并偷去自己的乐器后,被他人的“恶”深深伤害了,最终分裂出“恶”的一面;
老人倒地后,小女孩3在急救车面前骑着车,小女孩的“善”回头看了老人一眼,而小女孩的“恶”却面无表情,径直往前走去,这似乎是在预示着片尾小女孩2的将来。
当时看到这个短片真的让小编感到很震撼,在心痛片尾的小女孩的同时,也为女主角的好人没有好报,最后甚至还“黑化”的结局感到十分惋惜。
可是这部作品的导演蔡成杰说:
“我们生活的公共空间里,人与人之间,享受着公共利益的温暖,也能消解冷漠。如果受到了伤害,是否还能以善意对之。人性是复杂的,每个人细小的正确的选择,都能给世界平等的机会。”
其实这些贴近生活,有点冷漠,有点残酷的现实,通过这些短片、公益广告等等的方式去表达出来,并不只是让你感到悲伤、愤怒,然后无能为力。
而是引起人们对人性的反思,让人们重新对“勿以恶小而为之,勿以善小而不为。”这一至理名言进行思考,并懂得把它运用到生活中去。
即使我们还是会被现实折磨得遍体鳞伤,也千万不要随意地丢弃自己的“善良”,有恃无恐地“作恶”。
作者:佛山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咨询师助理 钟惠琳
佛山心理咨询,佛山红树林心理咨询机构